好文案,纵享丝滑~

在内容为王的时代,我们所接触的文案有很多,但什么样的文案才是真正的好文案?作者总结了如何写出好文案的三个角度,我们一起来看看吧。

文笔」是什么?

说简单点,就是遣词造句的能力。

引申开来就是文字的质感和下笔的节奏。

好的文笔,就像德芙巧克力一样,入口质感细腻,顺滑无比,读完久久满足,回味绵长。

起初,我以为华丽的句子就是文笔:

“阳光从枝叶间照下来,穿过我明亮的眼睛,穿过我的头发,穿过我十七年来亲手精心雕刻的青春。然而一切都是镂空,仿佛极度精美的镂金艺术,可是本质却是——空洞。”

——郭敬明《左手倒影,右手年华》

后来发现,这种文字乍看惊艳,再看就有种炒菜油大了的感觉,尝不出味儿,只觉得腻。

而同样是写自己的青春岁月,王小波会这么写的:

“那一天我二十一岁,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。我有好多奢望。我想爱,想吃,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。后来我才知道,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,人一天天老下去,奢望也一天天消失,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。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。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,什么也锤不了我。”

——王小波《黄金时代》

流畅且言之有物,舒适得体又藏锋不露,字里有画面,句中有观点,一切都是刚刚好。

文笔好比是盐,品得百味,不见盐体,才是文笔的意义。

如何提升「文笔」?

深厚的笔力,老辣的文辞,天马行空的想象力,需要天赋来帮忙,但具象化的描写,有画面感的文字,运笔得当的节奏,则可以通过学习来加强。

紧跟天才的步伐,不一定会成为天才,但至少可以走的更快一些,他们天生就会的东西,我们通过练习也能学得一二。

一、具象化:去呈现,而非讲述

01

《肠子》的作者恰克·帕拉尼克,曾分享他的写作经验:从现在起——至少接下来半年内——你不能用“想”一类的词,例如“觉得”、“认为”。

例如你不能写:「 Kenny 觉得 Monica 也许不喜欢他夜里外出……」

你要写:

「 有些早晨,Kenny在外面待得很晚,错过最后一班公交,直到他不得不搭便车或付钱搭出租,然后回到家发现Monica在装睡,因为她从不如此安静地睡着,那些早晨,她只会把自己那杯咖啡放进微波炉里。从没有他的。」

同样的,也不能说“爱”和“恨”。

例如别告诉你的读者:「 Lisa 恨 Tom。」

作为代替,你要像法庭上的律师一样用细节说话:

「 点名时,在老师叫到Tom的名字之后的一喘气之间,在他应答之前的那个瞬间,就在那时,Lisa会小声叫出‘讨厌鬼’。就在Tom说‘到’的时候。」

简单来说,没有捷径了。思考是抽象的,感受是无形的,只有肉眼可见的感官细节:动作、气味、味道、声音,才是具体可感知的。

02

景甜主演的热播剧《半妖司藤》原著作者尾鱼,曾这样描述小说的女主司藤:

「 膝盖不软,头颅很硬,永远不狼狈,穿最破烂的衣服,也不忘仪态端方,即便被打落谷底,也会对着镜子,细细描眉。」

尾鱼并没有直接讲司藤的坚韧和体面,而是用了两处细节:穿最破烂的衣服,也不忘仪态端方;即便被打落谷底,也会对着镜子细细描眉。

一个又美又飒的的大女主形象立马活灵活现了,这就是呈现而非讲述你的故事。

二、画面感:动态的比喻,让文字变成短视频

因为人类的感知并不想通,所以语言大师们发明了“比喻”,让文字如画面清晰可见。

例如《围城》里的「撒一个玻璃质的谎,又脆薄,又明亮。」

然而,比喻就像围棋,小学生都能轻松掌握,但要写出传神的比喻绝非易事。

所以为了让比喻更有画面感,我们选择再加入一点东西,那就是「动词」。

相对于普通的比喻,动态的比喻,可以让画面感更强。

1. 比喻+动词

例如博尔赫斯的《另一种死亡》:

「 死了,就像水消失在水中。」

仿佛让人看到生命在时间的长河里慢慢消逝。

《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》一书中有一个很好的例子:

「 在平原上坐落着一座座天然气加工厂,看上去如同银色的蜘蛛。」

如果加入一个动词,改为:

「 一座座天然气加工厂如同银色的蜘蛛蹲伏在平原上」

可以感受到,画面立刻变得鲜活有力。

再如小学课文《万里长城》中的句子:

「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。」

如果改成:

「 它绵延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之上,远看就像一条巨龙。」

表现力就差了一些。

2. 比拟

除了比喻+动词,还有另一种动态的比喻——比拟。

《现代汉语语法修辞教程》关于比拟的定义:

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述,通过彼此相通的特点建立连接,然后经过属性转移和创造性想象,让表达变得更富表现力,其中把物赋予人的特点的比拟,通常称作拟人。

假如“比拟”需要付费,那方文山开的一定是『终身会员』。

「 天青色等烟雨,而我在等你。」

——《青花瓷》

给“天青色”赋予了人的情感,等待烟雨的来临。

※注:天青色是汝瓷的一种色调,只能在阴雨天烧制。

「 一壶漂泊,浪迹天涯难入喉」

——《东风破》

“漂泊”本是无形物,这里却被装进了酒壶,化为具体可观——这漂泊之酒怎能让浪迹天涯的我咽下?

「 菊花残,满地伤,你的笑容已泛黄」

——《菊花台》

“泛黄”通常形容纸张的氧化,这里却用来形容人的笑容,那笑颜依旧但物是人非的画面自然呈现。

通过物和物之间不同属性地转嫁,让抽象变得具体,让死板变得生动,唤起联想与想象,让.TXT变成.AVI。

为了让读者更具体地感知,作家们可谓把“比拟”用出了花:

「 颂莲的心里很潮湿,一种陌生的欲望像风一样灌进身体。」

——苏童《妻妾成群》

就像在人心里装了一台监控,把内心的悸动和欲望,变成了直播的画面。

「 遥遥的那个黑马上的老人抬头向这边递过了一缕目光,古月衣在息衍的身边,只是被那缕目光扫到,就觉得浑身被冰水淋过似的一阵战栗。」

——江南 《九州缥缈录》

无形的目光,在这里被“递”了过来,这个目光该有多么犀利逼人,已经无需多言了。

三、节奏感:长短句式结构,拿捏阅读的节奏

汪曾祺说过,语言的奥秘,就是长句和短句的搭配。

短句简捷明快,干净利落,多用可以强化节奏,推进阅读速度;长句严密周详,细腻委婉,可以舒缓节奏,让人慢下来细细回味。

长短搭配,参差错落,才能文韵盎然,时而倾泻而下,时而婉转周密,再辅以平行和对称结构,仿佛大珠小珠落玉盘,留了呼吸的韵律,也带来顺畅的阅读体验。

一段文字就像一首歌,依照表达的情感,拿捏节奏的快慢,才能让人高潮迭起,拔眼不能。

例如《创世记》的开篇:

起初,神创造天地。

地是空虚混沌。渊面黑暗。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。

神说,要有光,就有了光。

神看光是好的,就把光暗分开了。

神称光为昼,称暗为夜。有晚上,有早晨,这是头一日。

神说,诸水之间要有空气,将水分为上下。

神就造出空气,将空气以下的水,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。事就这样成了。

神称空气为天。有晚上,有早晨,是第二日。

神说,天下的水要聚在一处,使旱地露出来。事就这样成了。

……

连续的小短句,辅以平行句式结构(排比),让创世的恢弘历程如幻灯片一一再现,让人应接不暇,叹为观止。

仿照《创世记》的开篇,阎连科的《四书》,是这样开头的——

大地和脚,回来了。秋天之后,旷得很,地野铺平,混荡着,人在地上渺小。

一个黑点渐着大。育新区的房子开天辟地。人就住了。事就这样成了。地托着脚,回来了。金落日。事就这样成了。

光亮粗重,每一杆,八两七两;一杆一杆,林挤林密。孩子的脚,舞蹈落日。暖气硌脚,也硌前胸后背。人撞着暖气。暖气勒人。育新区的房子,老极的青砖青瓦,堆积着年月老极混沌的光,在旷野,开天辟地。

人就住了。事就这样成了。光是好的,神把光暗分开。称光为昼,称暗为夜。有晚上,有早上。这样分开。

暗来稍前,称为黄昏。黄昏是好的。鸡登架,羊归圈,牛卸了犁耙。人就收了他的工了。

句子极短,句号极多,读来非常急促,将那段特殊时期(大跃进)的人事物叙述地别有意味。

冯唐在《小通鉴》中讲述人才的培养过程,用了一系列的长短句,辅以对称结构(对仗),整体错落有致,让人读得畅快,也能跟着一起思考。

一般的人才有一般的培养套路: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。读万卷书,能读进去,充分吸收二手信息,比较、鉴别、总结、归纳前人智慧,形成自己的见识。

行万里路,能沉下去,亲尝一手信息,懂事、懂人、懂自己,管事、管人、管自己,修炼自己的成事能力。

阿来在《尘埃落定》中写过一个句子:

「 浓稠的白色,一点一滴,从一枚枚婴粟果子中渗出,汇聚,震颤,坠落。罂粟挤出它白色的乳浆,就像大地在哭泣。」

一句话竟然集齐了具象化的描写,动态的比喻、比拟,和长短句的错落……

在08年韩寒与陈丹青的对谈中,韩寒认为评判一个人的文笔如何,是以“能否读得下去”为标准。对于这个说法,读的东西越多,越是不能同意更多。

但文笔就好比是西瓜的汁水,内容才是西瓜本瓜。水再多,汁再甜,永远无法取代吃瓜本身的感觉,相信每一位吃瓜群众都有同感吧~

一只肥宅

View Comments

Recent Posts

《分裂》原创剧本

让我随你的脉搏跳动 让我为你的…

3月 ago

《她是天使》

故事梗概   一次意外食物中毒…

3月 ago

如何高效批量生成条形码?

条形码作为商品、库存和信息管理…

1年 ago

《梦:那是光怪陆离,不着实际的反现实》

做了个梦,我们参加学校酒席似的…

1年 ago

沙漠飞鱼:美好就在身边!

短篇荒诞小故事——“沙漠飞鱼”

2年 ago

局中局之“黄雀计划”

俗话说“螳螂捕蝉,黄雀在后”,…

2年 ago